新闻中心
徐州资讯
深圳资讯

电话:0755-82934341
传真:0755-25881070
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深圳湾科技生态园2栋A座

 
     新闻中心
 

2010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总结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(转载:摘自2011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)
    2006年以来,在省委、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,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,突出抓好经济建设、中心城市建设、和谐社会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,圆满完成了“十一五”规划及2010年目标任务。

  ——五年来,全市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

 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。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五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(预计,下同)达2800亿元,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14%和14.7%左右,均比2005年翻一番;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22亿元,比上年增长35.2%,比2005年翻两番。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四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,铜山、邳州、沛县跨入“全国百强县”行列,“突破睢宁”和“丰县崛起”战略扎实推进,新沂工商税收总量进入苏北县级前十强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,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5%。全市小康社会建设达到序时进度,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中有20个实现目标值。

 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。集中力量推进“三重一大”,201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49.3亿元,比上年增长26.1%,其中工业投入首超千亿;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38亿元,是“十五”时期的3.3倍。中能多晶硅、卡特彼勒大型挖掘机、徐工斗山发动机和大吨位起重机、华润电力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。产业层次明显提升,我市荣获“中国工程机械之都”称号,建成产量亚洲第一、世界第三的多晶硅生产基地。全市新增首发上市企业3家,徐工集团实现整体上市。2010年全市装备制造、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、商贸物流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均超过千亿元规模,煤盐化工、冶金、建材三大传统产业完成产值1299.7亿元,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85.4%和90%。服务业加快发展,城市中心商圈、新城区商务中心、高铁生态商务区建设强力推进,4家省级和33家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进展顺利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9%,是2005年的2.4倍。

  开放型经济开创崭新局面。2010年全市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和出口总额分别达10.13亿美元、26.3亿美元,比上年增长43.3%和73.6%;五年累计实际到账注册外资、出口总额分别达30亿美元、93亿美元,是“十五”时期的2.5倍和4.5倍,对外经济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。强力推进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“二次创业”,争先进位步伐持续加快,综合实力、园区面貌不断实现新跨越,7家省级开发区、6家南北共建园区建设快速推进,沛县新型铝材产业园等6个园区成为省级特色园区。

  ——五年来,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

  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拉开。强化规划引领,修编完善各类城市规划220项,完成114个镇的镇村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。强化功能性项目建设,2010年实施的149项城建重点工程有84项顺利竣工,五年累计投入750多亿元完成270多项城建重点工程,老城区面貌显著提升,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,高铁站区开发扎实推进。

  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地位,五年累计完成交通投资200亿元,徐济高速徐州段建成通车,实现所有县(市)区半小时上高速目标,京沪高铁徐州段基本建成。强化城市空间拓展,主城区面积扩大到3037平方公里,县(市)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,全市城市化率达53%。强化城市管理,构建了条块联动的“大城管”体制,“数字化城管”系统试运行,淮海路成功创建省级示范路,改造新建14个农贸市场,展览馆夜市、开明市场搬迁改造顺利完成,城区环卫保洁、绿化养护市场化运作实现全覆盖。

  “三农”工作力度持续加大。各级财政五年累计投入“三农”资金259亿元,带动社会资金投入176亿元。粮食总产七年连增,2010年达89.5亿斤,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面积占比保持全省第一,农业产业化综合水平走在全省前列,铜山区获批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。“农村新五件实事”和新一轮“农村六大实事工程”扎实推进,建成26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600个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,新建改建村综合服务中心1092个;全市水利建设投资累计达71亿元,是“十五”时期的2.5倍;解决了271.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;新建农村公路3948公里;219个经济薄弱村债务全部化解;91.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。

  生态环境建设有力推进。全市环保投资五年累计达136亿元。截至去年底,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85%以上,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比例连续五年稳定在85%以上,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连续6年100%达标;在全省率先关闭了立窑水泥生产线及小造纸、小焦化企业,对市区140多家重度污染企业进行了搬迁改造,北区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,全面完成省下达的“十一五”节能减排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任务。全市造林面积96万亩、森林覆盖率达29.5%,城市新增绿地6300公顷、绿化覆盖率达40.6%;实施了6万亩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,九里湖湿地公园基本建成,中德共建徐州生态示范区工作进展顺利。

  ——五年来,和谐社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

  民生民计显著改善。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,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0840元和7780元,比上年增长11%和12%,是2005年的1.9倍和1.8倍。就业创业扎实推进,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7万人,失业人员再就业28.2万人,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.6%,“零就业家庭”持续动态清零;建成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基地,全市大学生创业企业超过500家。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,五年累计投入社会保障资金369亿元、年均增长26%,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31亿元,职工和居民医保医疗费报销比例分别达80%和60%以上,新农合参合率达99%以上,新农保参保覆盖率和基础养老金发放率均达98%以上,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、保障标准居苏北首位;社会救助水平稳步提高,慈善事业蓬勃兴起,困难群众、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强化。住房保障力度持续加大,全市建成369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;市区完成408万平方米棚户区拆迁,回购和建设389万平方米居民安置房,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;对177个老居民小区进行了综合整治,受益群众达60万人。努力稳定消费品价格,及时落实物价补贴制度,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。

  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。2010年,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9000件和4620件,五年累计完成量是“十五”时期的5.1倍和4.1倍;五年累计完成科技成果728项,争取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1107项,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。全市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%,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,初中毕业生升学率、高中阶段优质学校比例分别比2005年提高17和30个百分点,高校在校生由11万人跃升至17万人,四个主城区通过省教育现代化验收。市直文化体制改革改制基本完成,演艺集团和文化产业集团成功组建,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现全覆盖,全市60%的地区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,药品价格降低50%左右。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,竞技体育实力稳步提升,8人15次获得世界冠军。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,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状况得到初步遏制。第2次经济普查圆满完成,第6次人口普查顺利推进。双拥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,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“六连冠”。援川任务在全省率先完成,援疆工作有序推进。高质量完成参与世博会的各项任务。人防、民兵、民族宗教、档案、外事、侨务、台湾事务、统计、广播电视、新闻出版、住房公积金管理、无线电管理、淮塔管理、防震减灾、气象、妇女儿童、青少年、关心下一代、老龄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。

  社会保持持续和谐稳定。深入开展法治徐州、平安徐州建设,建立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包挂重点信访案件等制度,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和政权建设,和谐社区建设稳步推进,全面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,逐步完善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和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,我市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。不断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,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2005年下降37.3%和24.2%,安全生产环境明显改善。

  ——五年来,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全面加强

  行政效率效能持续提升。市级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,县(市)区政府和乡镇机构改革稳步实施。第一批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基本结束,社会公益类和行政执行类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推进。市直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基本完成。行政审批事项削减39%,市行政服务中心许可项目入驻率、窗口现场办结率分别达94%和91%。“万人评议机关”等活动深入开展,政务公开逐步深化,市、县两级行政权力实现网上公开透明运行。

  推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。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,建立健全了服务企业制度和中小企业金融顾问制度。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,强化集约节约用地,为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用地保障。建立“松绑放权、自我提拔”的激励机制,开发区的自主发展活力明显增强。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,减税让费扶持企业。实施“引银入徐”战略,成功引进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8家农村商业银行分支机构。

  依法行政和勤政廉政建设不断加强。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,建立健全120余项内控制度,顺利完成“五五”普法规划。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、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,政府决策的科学化、民主化、法制化水平进一步提高。深入推进“廉洁徐州”、“勤廉徐州”创建,广泛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,政府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明显增强。

  各位代表!刚刚过去的五年,是我市加快推进科学发展、跨越发展、和谐发展的五年,是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、生活环境显著改善、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的五年。特别在多年来奠定的坚实基础上,去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重大突破,市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完成,徐州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,观音机场晋升为国家级对外开放航空口岸,亿吨大港和湖西航道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,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复核验收。这些重大事项的完成,为我市的长远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。

  回顾“十一五”的奋斗历程,我们深切地体会到,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抓住用好各种重大战略机遇,坚定不移地推进“三重一大”建设,坚定不移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,坚定不移地持续改善民生,坚定不移地推动争先进位、竞相发展,不仅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,而且创造了许多推动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。五年来的巨大成就,深深凝聚了全市960万人民的心血和汗水,充分体现了各位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、支持与帮助。在此,我代表市人民政府,向全市各族人民群众、向人民解放军驻徐部队、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,向各民主党派、工商联、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,向支持徐州现代化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、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、台湾同胞、海外侨胞和各界人士,向投身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投资者和企业家,表示衷心的感谢!

 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清醒地看到,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,主要是: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,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占比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;开放型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,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较弱;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,与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;政府职能尚需进一步转变,行政效能仍要进一步提升;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增加,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,城市交通拥堵、物价上涨压力加大、住房价格过快增长等,对改善民生民计带来了新的挑战。对此,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。